2021艺术统考
联考
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
中传国际本科
北电国际本科

IFC 声音| 闲谈创作中材料的声音

  • 7901
  • 2019-02-13
  • 作者:中央美院国际预科

在“声音”板块中,我们不去判断一个“声音”中所蕴含的艺术观点,但是我们愿意呈现一段“声音”的真诚。


 < i > 

自20世纪早期,艺术家们开始不满足于纯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媒介。他们拥抱新的材料,以探索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不论是贵重的或是被遗弃的,是手工性的或是用于批量生产的。那么这个现象不禁给我们提出了非常简单的问题,即这些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是如何影响着意义的生成?它在创作活动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般说来,人们喜欢把作品分成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关系。艺术的功能因此被理解为赋予形式以内容,从而显现出内容在先,形式再后,情感思想在内,语言在外的一种表象。比如,我们经常会先有一个主题,或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甚至有时会事先文字化表达内容后,再用材料媒介对应着文字内容进行“一一翻译”。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要用非文字语言的材料来翻译文字语言,而不是直接把文字说出来?难道艺术作品不正是在说那些文字不可说的东西吗?这种理解也促使人们习惯性地忽略了艺术语言本身在创作构思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思想与语言是具有连贯性的。比如网红神作“中医走向世界”,这件“强行翻译的”巨型雕塑,似乎并没有考虑材料以及各种视觉符号的心理感受。

许多人会说,机器的意义不是机器本身,而是人们用机器所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从机器如何改变人际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无论机器生产的是玉米片还是凯迪拉克高级轿车,那都是无关紧要发的。”麦克卢汉通过一系列论证进而得出了他“媒介即讯息”的结论。艺术创作本身似乎亦是如此,因为每一种材料在创作者脑中都可以发散出不计其数的联想,同时也有各种确定与不确定、可控与不可控的工艺效果所形成的视觉语言,这些都作为材料与媒介的“讯息”。而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似乎是在连接其中某一种或几种“讯息”与作者兴趣方向、艺术理念与创作意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可以是架海金梁,完全符合人们的认知期待,亦可以曲曲折折、摇摇摆摆,让人即跃跃欲试又望而却步。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David Smith创作了大量钢铁材质的雕塑,他认为钢与艺术的历史无关,它与这个世纪的力量、结构、运动、发展等相关。在批评家讨论Andrew Lord的陶瓷作品中提到,在基督教的神话中,上帝用一块泥创造了人类。泥作为材料承载了神话的象征性,与作品共鸣。特纳奖得主Grayson Perry谈到他所使用的陶艺媒介时表示他就是想使用被人们常常理解为二流艺术的陶瓷作为他游击性地创作策略。
 
不论是从材料出发,还是出于一种艺术观念,一件作品都像是连接这两点沟通的桥梁,而非其中任何孤立的一点。这种与材料“打交道”的实践过程,充斥在国际预科上个学期的每个课题中。通过课题创作,同学们接触与实验了大量的材料,聆听材料发出的“声音”,并持续与这些声音进行生动的对话,搭建了一座又一座形态各异的桥梁。

 < ii > 

黄兰来自福建厦门。也许正是这座四季如春的海上花园,以及其迷人的岛、礁、岩、寺、花、木的影响,使黄兰对自然材料所散发的诗意格外的敏感。伴随着纯艺术的学习过程,她逐渐将她的敏感释放在她的创作实践中。
 
在作品“纸的佛塔”中,黄兰从对纸的实验出发。她尝试了纸的不同视觉可能性,同时思考“纸”对于我们的意义。她认为不论是书籍还是照片,纸在很多时候是用来承载意义的。从结绳记事、甲骨文、竹木、缣帛,再到纸张;从绘画到纸质照片,纸张在人类历史中的生成与演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对意义的执着。而纸由于其物质属性,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那么意义呢?亦或者是一张照片上所承载的回忆呢?黄兰因此想尝试将纸的物质属性、文化内涵与其所承载的回忆相连接,辩证地讨论我们与过往某一时刻的关系。
 
她从她母亲年轻时的一张照片所启发,照片中她母亲正站在一座佛塔前。她将承载图像信息的纸张打碎,混合一些其它纸张作为粘合材料,制成有着水泥质感的回收“纸砖”,并用这些纸砖重新搭建这座佛塔。她认为,搭建佛塔的整个过程,暗示了人们对回忆孜孜不倦的憧憬与螳臂当车的欲望。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在不确定性中产生的期待,而对过去的憧憬却带有一丝“明知故问”的执着与感伤。因此,搭建这座佛塔,既是对憧憬过去本身的构建,又是意义消解的暗示,她构建了一座暗示不可构建的丰碑,徒劳无功却意义深刻。而佛塔这一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建筑,在作品中也起到了微妙的象征作用,它将作品从个人性情感出发引申至一个更宏观语境的思考。

在“治愈”系列中,她将对材料本身的探索聚焦在人的头发。不论是在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中,女子盘头、男子戴冠,还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她认为头发一直隐喻着生命与成长的力量。头发是个体生命的延伸,它可以编织个体生命的意义之网。我们可以通过头发建立与其它生命形态之间的关联,这关联中贮藏着带有生命温度的隐喻。
 
她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及它们身上带有的裂痕,树叶、树枝、贝壳、花瓣、羽毛。她用头发将这些裂痕进行缝合,这一系列的治愈行为提示了我们与万物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关联中产生温度的可能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如这些生命形态对我们自身的治愈与馈赠。当然,这些残缺的生命形态又让人联想到社会的特殊人群,更加强化了作品的人文精神。

对于手工艺学科来说,对材料的探索似乎更为平常,因为它起于技术与材料的作用、人与材料的对话,从而达到由技入道的理想结果。臧泽霈的兴趣方向是首饰,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思考首饰这一媒介的特质以及表达可能性。
 
在“拼图”系列中,臧泽霈的出发点来自她对拼图的热爱。她认为在拼图中内敛着无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与玩拼图者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玩拼图正是在有意识地与无意识地表达着自我。然后,她转而思考首饰这一媒介与拼图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是什么使首饰与拼图这一概念在她的作品中遭遇?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一朗朗上口的金句启发了她。在保守意义上讲,首饰的价值一直与物质的恒久相关,甚至人们会因珠宝的永恒不变性,产生改变自身以追求珠宝的欲望。在这欲望里,隐藏着主体的迷失。那么她是否可以设计出一件首饰打破这一保守观念,使其价值的主体回归至人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她是不是可以让每一个佩戴者拥有属于自己的首饰从而真正的表达着自己?作为造物人,是否可以不仅仅创作出一件物体,而是创作出一种生成物体的可能性?一件首饰作品,是否可以由作者、佩戴者共同制作完成?一件首饰作品的价值是否可以来自对每一份不确定的期待?这些问题成为了她创作的驱动力。

臧泽霈喜欢与材料进行对话,尤其材料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的模糊性质。她用火枪对紫铜进行氧化上色,那色变的过程既有她的作用又来自金属本身的性格。她试图制造出一系列的金属语言:紫铜、黄铜、银,并用这些传统首饰的本体语言来反问其媒介自身的价值观念。她像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一样,期待着这些材料语言通过佩戴者的作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以上仅仅是国际预科众多同学中的两名,但她们关于材料的创作实践、思考过程却带有着普遍性。那些有关材料的、视觉的、文化的、诗意的语言,通过同学们的实践与思考,组成了数不尽的曼妙乐章,回荡在国际预科的每一个工作室中,余音绕梁,回味不绝。预科的同学们虽初出茅庐,却掷地有声。尽管此时的作品略显青涩,但却潜力无限,而国际预科正是一个激发潜力的地方。

经历了一个冬季,美院的各个角落已春意盎然,那么关于他们的毕业创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 在线报名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校方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微信扫码关注艺路国际教育
联考失利、校考无望也可上名校
南京传媒学院